中集智造丨武汉P+R换乘停车场通过验收,打通轨道交通接驳最后一公里

 

 

文/中集物联

 

 

 

(车都广场P+R停车场效果图)

 

 

日前,中集旗下企业中集物联承建的武汉车都广场P+R换乘停车场项目顺利通过特检验收,即将交付使用,届时附近居民开车到此停车换乘地铁将实现“无缝换乘”。

 

这是中集物联建造的首个换乘停车场,也是武汉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拥堵的有效举措之一,加强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接驳换乘,既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,也是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。

 

 

 

(已通过验收的车都广场立体车库)

 

 

P+R停车场方便市郊接壤市民无缝换乘

 

P+R是Park and Ride的缩写,P+R停车场即换乘停车场,具有“停车+换乘”功能的停车场,一般设置在市中心外围,与公共交通枢纽衔接,收费低廉的停车场。早上驾车停进P+R停车场,然后去换乘地铁抵达工作单位,下班后再坐地铁到停车场,驾车回家。这样的交通方式既能实现高效换乘,也可以避免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,节省时间,低碳环保。

 

 

 

(立体车库设置了2个出入口车厅)

 

 

车都广场停车综合楼项目是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效、绿色、人文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组合式停车场标杆项目。据了解,当前P+R停车场依然是传统地上露天停车场为主,而车都广场P+R停车场为智能立体车库和地面露天停车场相结合,对像武汉这样的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城市,大大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利用。

 

 

 

(地面露天车位停满了车)

 

 

 

(车库里面设备完成调试)

 

 

该项目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花林路地铁6号线江城大道站 B 出口,总建筑面积 2802平方米,停车楼占地1318.09 平方米,规划有4层,地下1层、地上3层。地上1层为商业配套,2、3层为停车场,可提供91个泊车位,设置了2个出入口车厅,可通过人脸识别、指纹识别、远程手机APP等多种方式同时存取车,最快取车时间约60秒。

 

从地铁6号线运营图上看,江城大道站临近终点站,市郊接壤处,有很强的换乘需求。虽然此站已经规划有地面停车位200个左右,但是仍无法满足市民停车需求。不过这种情况即将改变,车都广场P+R停车场交付使用后,开车市民可将车停进立体停车场,无缝换乘地铁,为市民出行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。

 

 

 

(立体车库外观)

 

 

打通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接驳

 

实际上,P+R停车设施的建设也逐渐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,并进入了相关政策规划之中。

 

2021年5月,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、住建部、公安部、自然资源部《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》。该文件提出,“加强出行停车与公共交通有效衔接,鼓励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建设停车+换乘(P+R)停车设施,支持公路客运站和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建设换乘停车设施,优化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出行结构。”

 

在这个文件当中,国家相关部委已将P+R放到了大交通的范畴之中,在政策层面使其与公共交通、出行结构建立了紧密联系。这表明,P+R在政策层面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停车设施,更是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成员,它也将成为大中城市日常出行的模式之一。

 

北京在2007年,出现了第一座P+R停车场,是国内最早出现这种停车设施的城市。上海自2010年出现首批P+R试点停车场,特别是后来世博会的召开,也快速提升了民众对于P+R出行的关注。

 

 

 

(立体车库外观)

 

 

 

 

(停车场一楼规划配套商业)

 

 

近几年,随着国家层面支持政策的出台,P+R停车场进入了越来越多城市政府的视线。青岛、广州、重庆等城市已拥有不同规模的P+R停车场,实现了私家车与地铁的无缝换乘。

 

有行业分析机构指出,随着轨道交通路网不断延伸,城市外围许多居住区已经实现地铁通达,但是地铁不可能通达所有区域,在城区外围需要远距离出行换乘地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,因此许多地区对P+R停车场的需求也在上升,必将带来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。 

 

中集是国内最早进入立体停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,由中集物联全面负责中集的立体停车业务。近年来中集通过新基建的方式,积极深度融入城市运营和粤港澳大湾区基础交通设施建设。

 

中集物联依托中集集团在高端装备制造、自动化和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和优势,充分利用中集近30年沉淀的立体车库技术,在P+R停车场形态的设计方面,通过“向上要空间”,可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。

 

此外,中集物联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及时将P+R泊位纳入数据平台实现统一管理,使车库全过程智能运行,实现无人值守,远程监控和远程操控使停车更为高效便捷,让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全面赋能智慧交通,助推智慧城市建设。